这可是关系着他们下半年有没有源源不断的原材料,宋书玉很紧张这事,先给服装厂的职工们培养了一番,又天天跟宋建国、施明等大队干部商量,考察队来的时候,队里的安排,怎样才能将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示给领导们。
这是他们红旗公社今年的头等大事,公社那边也做了一些安排,粱干事甚至也天天往他们大队跑。
在大家紧张的期盼下,正月十六这天终于到了。
县里领导带了二十多名公社干部到红旗公社考察。
杨书记安排了秧歌舞欢迎他们。
在公社简单的休息和吃了午饭后,一群人就浩浩汤汤地赶到了红云大队。
宋书玉和宋建国负责接待这第二程,先是参观服装厂。
服装厂规模还小,十几分钟就参观完了,但服装厂的这种群策群力,发动广大劳动群众,共同建厂这种创新得到了领导们的表扬。
随后,宋建国带着大家去逛公社种植的棉花。
他们公社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并没有增加,但社员们种棉花的热情更高了,不止是房前屋后,但凡哪里有块空地的,都有人把草拔了,种上了棉花。
更有甚者,还在自家院子里用破瓷盆、坏掉的洗脚盆等容具种了一排棉花,真是做到了发扬广大群众,全民种花。
这些都是社员的自发行为。
由此可见,额外的收入对社员们有多大的吸引力。只要能挣钱,能让日子好过一些,广大的劳动人民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。
领导们非常满意,红云大队的种棉花的积极性实在是太高了,如果能够家家户户推广,每家一年多种个十斤八斤棉花,算下来,全县一年就能多出上百万斤棉花。
单是原材料,就能多卖好几十万元。
这可是没什么风险的增收好办法,确实值得全县大力推广,唯一的问题是这么多的棉花,红云大队服装厂这样规模的小厂子能吃下吗?
面对这个问题,宋书玉很自信:“领导,您放心,说了收购我们就一定会收购的,如果各公社不放心,咱们可以签一份收购协议。不过我们人手有限,离得远的公社,我们可能会晚一些收购,但最迟不超过明年的三月。”
人手有限什么的都是幌子,还是钱不够。他们要一边收购一边生产,然后边卖边回笼资金。
虽然这样紧张了点,但宋书玉知道,其他公社肯定不会像他们公社的社员这么积极,所以最后的产量肯定要减掉一半左右。
花个大半年的时间,他们厂肯定能吃下这批棉花。
为了调动各公社的积极性,县里领导最后拍板,让大家自愿签订了认购协议。
这份协议一签,到下半年,服装厂的肯定得扩产。
为了应对这个情况,扩建厂房,订购新的机器迫在眉睫,尤其是机器,得提前好几个月打申请。
送走领导们后,宋书玉就跟宋建国商量起了这事。
厂房扩建就在原来厂房的旁边建房子就是,这事依旧由宋建国负责,他比较有经验。
宋书玉则要考虑下半年的发展计划,首先要培养一部分人熟练的工人,纺织机、染色机这类机械由谢铮带人培训即可。这事需要的技术员并不多,不是什么难事。
主要还是裁缝和销售人员跑提前培养起来,尤其是裁缝,没个一两个月的功夫学不会。
宋书玉先统计了一下公社还有哪些家里有缝纫机,会做衣服又有意愿加入服装厂的,先将他们统计好,计入下一批招工的名单,然后又面向整个公社招了二十五名学徒,其中十五名学习裁缝,十名学习销售。
学习期间,没有工资和任何补贴。
等通过学习后,录入服装厂的人才库,下次服装厂招工,优先录用这批人。
本以为没钱干白工能劝退一部分人,哪知道报名那天竟来了几百名。
整个公社符合条件的男女来了一大半,整整选了两天,才筛选出了合适的人选。
厂房在建,人手也招聘好了,设备正在审批中,万事俱备只欠东风,如今就等着秋天大干一场了。
到了八月,设备运了回来,棉花也获得了大丰收。
源源不断的棉花运进厂里,几台机器昼夜不停地轮番转动了起来,与此同时,服装厂也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招工,这次总共招了五十名职工。
除了先前预定的25名员工,还招了15名裁缝,10名收花工。
服装厂的人数一下子到达了八十多,距离破百不远了,厂子的负担也一下子重了不少。
为了快速回本,宋书玉天天不是在厂子里就是去县城找新的销路。
现服装厂一天能生产五六百件衣服,这么大的产量,靠摆摊肯定是不够的,还得寻找更多的出路。
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,天天一大早出门,天快黑了才会回家。
这一忙就到了九月底,有一天晚上吃过饭,她跟谢铮在屋子里边听收音机边聊天,忽然收音机里
好版主